![]() |
“唰——唰——”每日清晨五六点钟,新津乡新场镇上便响起了扫地声,镇上早起的居民都知道,这是残障人士王永安一家子在打扫街道卫生了。
王永安是新津乡新场镇上的居民,今年46岁。两三岁时,王永安和小伙伴去山上玩耍,失足掉下山崖,摔破了头,影响到腿部神经,从此落下残疾。
2007年,此时王永安已经38岁,经人介绍,与宝坪镇一个小他17岁的年轻女子覃燕结婚。妻子覃燕小时患脑膜炎留下后遗症,有轻微智障。一年后,夫妻俩生下女儿王福香。中年得女,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不幸的是,女儿遗传了父母的缺陷,既有智障又有腿疾,5岁才开始走路。这无疑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然而这并没有吓倒王永安,他依靠自己的肩膀,硬是撑起了这个家。
结婚之前,王永安在老县城挑担卖水果,一个人尚能维持生计;虽然后来老县城搬迁,不能再继续这个营生,但打打零工,也还可聊以度日。如今,有了妻子、女儿,生活的担子一下加重,不得不另谋生路。由于他是农转非,无地可种,只好重拾老行当,挑担卖货。但现在他不能再卖水果了,因为水果在农村不好卖,于是改卖起油绞绞和荞麦粑之类的小吃。
每天晚上,他和妻子就开始准备第二天要卖的东西,到了次日凌晨四五点钟,他即挑担出门,往宝坪镇或故陵镇人和村一带去叫卖。在外,他舍不得多花钱,中午买一碗面条,吃得半饱,有时干脆就免了这顿。由于腿脚不便,他往返一趟需要一整天,而且在路上还不能耽搁,常常是“披着星星出门,戴着月亮归家”。
有一年深秋,他在宝坪镇卖完小吃后,见天色已晚,就赶紧挑着担子往家赶。恰巧这日无星无月,很快天色就暗下来。走到一半路程时,天已黑尽,道路仅隐约可辨,而且霜浓雾重,他只好冒着晚霜摸黑前进。由于担心妻子在家等着急了,此时虽然又累又渴,却顾不上歇息。
又赶了一程路,眼见离家不远了,他加快了步伐,不想那条残腿踩中一个石子,脚下一滑,连人带担滚下沟去。所幸沟不深,只擦伤了手臂和头部。他靠在沟壁歇息了一会,爬上公路,又继续往家赶。
回到镇里,妻子带着女儿正在镇口焦急地守着,见他回来,才重重地舒了一口气。从那以后,妻子就给他准备了一只电筒,让他每日带上电筒出门。
那几年,王永安为了一家三口的生计,日日在外奔波,尽管如此,每月的收入也只有两三百元。鉴于他家的实际情况,新津乡政府为他家三口都办了低保,去年开始,又给王永安安排了一个公益性的岗位——打扫新场镇街道的清洁卫生,每年有五千元的补助。
刚开始,是王永安一个人打扫卫生,每日五六点钟起床,要忙活半天。后来,他妻子也加入了,再后来,他女儿也跟着打扫。这支特殊的队伍打扫街道的情景,成了新津乡新场镇一道美丽的风景。提起王永安,镇上的居民无不赞赏有加,都表扬他为人诚恳,做事踏实,说他们一家做卫生比谁都负责,比谁都做得干净。
新津乡政府宣传委员陈晓琼感慨地说:“王永安一家从来不讲自己的困难,从来不向政府提要求,没有因为身有残疾而等靠要。”而王永安自己的解释是,他不愿给政府添麻烦,他想自食其力,靠劳动去挣钱。
“如今,政府给我一家办了低保,又给我安排了一个公益性的岗位,我们已经非常满足了!”说这话时,他与站在旁边的妻子对视了一下,满足的神情溢于言表。
(记者 李旭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