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一夜连绵雨,淅淅沥沥醒了梦。清晨起来,天公作美,雨未下而路滑,一步一声响,一脚一裤泥,爬到新津乡太胜村五组,73岁的靳治信拉着笔者的手念道:“绿翠太胜山,涓涓溪沟水;风拂绿叶颤,庙伏半山间。”
老人见笔者迟疑,忙解释说:“这话说的是新津乡太胜村青山环抱绿翠,小溪水流缓慢,山风拂动绿叶,以及卧伏在半山间的太胜庙。”
太胜山以磅礴气势而来,像慈母,敞开了它的胸怀,广纳三乡八里百姓情怀。当它连绵延至太胜村时,却一下子在这里展开了双臂,把山上的村庄田园搂在怀里,仿佛老母养育着这里的世代村民,滋生繁衍着一代又一代人。
太胜庙又称石王庙,始建于乾隆四十一年,即1716年,距今有299年的历史。此庙由当时太胜山上的柯、靳、李三姓富裕人家牵头修建。选址在太胜山的一处山坳。山坳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前有小溪,后有山峰,占地面积一亩多。
庙宇墙体用石条砌成,高丈余。庙内几块重叠石头前立着一尊石像。门前小亭中立着石碑,上面镌刻着庙宇修建年代以及捐资人姓名。太胜庙巍峨屹立在太胜山,炫目耀眼,气度不凡。一言及此,也许有人要问,那太胜庙不是石王庙么,怎么又改为太胜庙呢?这其中蕴有一个十分动人的传奇故事。
相传,乾隆四十一年春,一远方道士路过太胜山时,走到太胜庙原地,不吃不喝,在一块石头上静坐三天三夜,山上山下的人觉得奇怪,纷纷赶来观看,问及道士何故,道士闭目不语,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茶水他一点没不动。第四天一早,柯、靳、李三姓富裕人家的主人相邀跪见道士,道士依然沉默着,三姓主人见道士久不开口,就跪着不起,又过一时辰,道士突然问:“你三人是这山上的富裕人家,这儿人丁生疾,六畜不旺,,知何缘故?”三人面面相觑,连连摇头,应答不上,道士停顿片刻,哈哈一笑,指了指天,又指了指地,不紧不慢地说:“天乃之上,地乃之母,此地有灵,除害民康,‘熟石’浇圈,牲畜则旺,立庙祈福,切记莫忘。”道士说罢,纵身一跳,稳稳落在丈余远地上。此刻,一道寒光闪烁,地里冒出一股青烟,道士拂袖而去,丢下一句话:“害已除,话记心。”
道士走后,柯、靳、李三姓富裕人家的主人便请来一秀才,解析道士的话,秀才说:“道士所坐之地一害已除,需立庙教民用‘熟石’水浇打扫庭院畜舍,民则少病,畜则兴旺。”三姓主人问:“‘熟石’是何物?”秀才解释:“此乃火锻溶水之物。”“莫不是石灰?”“正是、正是!”三姓主人听后,立即筹钱筹粮,动工建庙。也怪,在挖地基时,几个壮汉却挖出了一个盆口大的死蜘蛛,再向下挖,则有一个溜光的圆石,有人猜测,道士将祸害一方的蜘蛛坐死,救了被蜘蛛压在下面的石仙。庙宇建成后,有人请来石匠,雕琢一尊石像立在庙堂,名曰石王,还将庙名称之为石王庙,并把捐钱粮人的姓名镌刻在石碑上。这以后,太胜山上的百姓六畜兴旺,人丁昌盛,很少生病。
“传说总是带有一些神秘色彩,根本原因在于人们采用石灰水浇洒庭院畜舍,减少了某些疾病的传播,百姓生病的少了,牲畜也兴旺了,祖辈们认为是石王的灵气所在,却忽视了石灰水有消毒灭蚊的作用。”村支书吴宝平解释说,“到了清末,当地人认为要使时代昌盛,需改庙名,以便教育后代,故而将石王庙改为太胜庙,大意是让子孙后代康健长寿而又胜利的意思。”
在破四旧年代,太胜庙也未逃过一劫,庙宇瓦木被撤,石像被推倒,直到2010年,王明帮兄弟两才出资将庙宇恢复。如今的太胜庙,黄瓦白墙,金碧辉煌,祈福祈财祈安的信众如流,绵延不断。
站在庙堂中,笔者见墙上题写的“目揽山翠,熟石祛疾”八个字时,不由得为之叫绝。这句话,囊尽了此中风景,吐尽了此中由来。看蜿蜒逶迤的山脊,犹如巨龙俯卧,静静地昂首注视着远天的风云变幻,大有镇关锁喉之气慨。山边深云涌动,不由让人豪情顿发,有了笑傲苍桑风雨的勇气。
及至当今,每缝年关,打工一族便来此庙焚香叩拜,祈愿佑庇一路平安,挣把大钱;庄稼人也来此祈求家人和睦,儿女孝顺,发家致富。由此可见,太胜庙是当地百姓心中的“圣地”。
“哎,可惜呀,近300年历史庙宇,县里有关单位却没载入书册。虽然太胜庙的建筑没有特色,传说故事不可相信,但它却反映了当时的人文地理文化,以及老百姓渴望安康的心里。”靳治信老人再次拉着笔者的手说。
站在山间,回目太胜庙,笔者不禁想起了诗人写下的:“巴国山水奇妙,其间耸立石庙,迈步仰天大笑,山前忘了路遥!”
(记者 肖 炎 李旭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