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这样一个儿子,放弃年收入20多万的生意不做,专程回家照顾93岁的老母亲,让老母亲享受天伦之乐——他在高阳镇荣华街社区的刘海修。
初冬的早上很冷,笔者赶到高阳镇荣华街社区刘海修家时,屋里的热气让笔者眼镜蒙上了一层白雾。
“在我妈面前我就是孩子。老人对我的期盼是其它人代替不了的。”刘海修见笔者到来,打开了话甲子。
一升米,差点换掉儿子
听说笔者来采访,刘海修的老母亲晏和孝边喝牛奶,边告诉笔者:“海修这娃儿是欠我的。”今年93岁的亲晏和孝诉说着集体年代的陈年往事。
“大集体时,自家舀水不上锅,领着不到5岁的刘海修悄悄外出讨饭。”
当讨饭到唐家垭口时,一唐姓人家见刘海修长得俊俏,又得之晏和孝有5个儿子,想到自家3个女娃,硬是羡慕晏和孝。
唐姓人家与晏和孝打起商量,用一升米换刘海修当儿子。
当时,晏和孝想到刘海修一岁多时,因狗子舔屁股把孩子的睾丸咬掉,于是同意了唐家人的要求。
临走时,晏和孝哄刘海修说:“妈妈还去讨饭,等几天就来接你哈。”
于是,唐家就将刘海修关在屋里。
“我当时就预感到有点不对头。”刘海修补充道。
“我悄悄从堂屋跑到灶屋,从灶屋跑到猪圈,发现猪圈门没关,就悄悄跑出来,沿着回家的方向边跑边喊‘妈妈、妈妈、妈妈’。至少跑了500米的里程,追上了‘老母亲’。” 刘海修说起那一幕情形,话也点哽咽了。
唐姓人家见孩子不愿留下,晏和孝准备将一升米退还。唐家见孩子可怜,就没有要回那一升米。
十六岁当家,难忘母亲那份情
土地下放到户后,由于家庭人口多,刘海修的家还是入不敷出。
1983年,刚满16岁的刘海修,与弟兄几个分了家。一个人,种着几分田地,开始自己的生活道路。
随着外出打工浪潮的到来,刘海修来到天津,到工地打工,帮食店端盘,在街边捡垃圾,只要能挣钱,他什么都干。
由于刘海修勤快,一位干拉面的老板看中了他,教他学拉面。这一干就是上10年。
10年间,刘海修从没忘记母亲的养育之恩。
经济逐渐好转的刘海修,每月给母亲寄上近千元生活费,每个星期给母亲打电话,叮嘱母亲保重身体。
刘海修告诉笔者:“母亲爱吃饺子,可馅里几乎全是韭菜,看不见肉沫。”
“一小块干姜,母亲也舍不得扔。”在厨房里,刘海修指着一小块干姜说,“实际上,我母亲很节俭。”
放弃生意不做,回家伺候母亲
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的冬天,晏和孝老人突患重感冒,一时又查不出病因。得知消息的刘海修,放下手中的生意,专程坐飞机回家照顾。
刘海修把母亲送到县医院,楼上楼下交费、拿药、输水,一直忙到下半夜,直到母亲的病情稳定,这才喘一口气。医院没有睡的地方,他就睡在地板上陪伴老母亲,第二天,母亲醒来看到刘海修睡在地板上,忍不住眼泪直流。
每每听到因不赡养老人,父母和子女对簿公堂的事情,刘海修的心里都很沉重。
“古人有二十四孝,可谓孝感动天,社会发展到今天,物质文明高度发达,难道我们竟不如古人?”他经常说,“我们的日子是越过越好、越来越红火,但我们绝不能因为生活好了而忘记生我、养我的父母,是他们给了我生命,抚养我们成人,是父母带我步入社会,教我怎样做人,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看到年迈的母亲,刘海修心里一阵陈酸楚,想到亏欠母亲的太多,看到母亲年迈的体态,刘海修毅然决定,将天津的拉面馆关掉,回家照顾老母亲。
“做人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母亲虽然老了,但老人这辈子经历的苦难太多,我只想尽自己的能力让她晚年过得好。”这是刘海修常说的一句话。
临走时,晏和孝老人要求笔者给她与孝顺的刘海修照一张合影,给儿子留个纪念。
临走时,刘海修拉着笔者的手说:“人到八十也得有个妈。”
看着刘海修的憨笑,笔者突然感悟,子女不在多,关键要孝道。
(通讯员 刘益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