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年12月9日,标语背后是发展,标语是不说话的历史!它真实地记录着中国教育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演变。
当日,重庆市云阳县南溪镇吉仙村小学校园内,一副校园标语让人产生感怀与遐想。标语写在校舍低矮的土墙上,手工美术体。但随着年久维修,保存尚且完整的标语唯一缺少一个“人”字,生动有趣地记录着社会的变迁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标语提倡的内容看,这个“教育口号”应该提出于上世纪80年代,恰好是改革开放后村校教育最鼎盛时期。可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村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昔日书声琅琅的校园日渐门口罗雀,许多村校校舍越建越好,生源却越来越少。这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最值得思考的地方。据云阳县教委向新华社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县2005年时还有村小385所,学生近3.7万人,而到了2015年,村小数量减少至138所,学生人数也下降到4976人。短短10年间,共停办247所村小,学生数量锐减3.2万人。在全国各地,均不同程度存在着“两人村小”“一师一生”“麻雀村小”现象。政府在满足边远地区农村家庭子女接受教育权利的同时,造成的也是师资力量的惊人浪费,“两难选择”路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