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黄小兰正在给父亲做按摩 |
黄明泽因脑溢血瘫痪在床12年,母亲体弱,在外打工的女儿黄小兰毅然放下每月6000多元的收入,回家照顾病重的父亲。
听说黄小兰带着女儿回到娘家伺候瘫痪在床的父亲,昨日,笔者便前去打探。
“爸是家中顶梁柱”
“再吃一口,再吃一口嘛!”
刚走进黄小兰家时,42岁的黄小兰正在给73岁的父亲黄明泽喂粥,像对待小孩子般哄着父亲。
“我爸原本是家里的顶梁柱,性格开朗,只要他在家,家里的笑声不断。”黄小兰讲起了父亲的故事。
黄明泽原是高阳镇计生服务站的一名外科医生,由于技术好,镇里很多计生结扎对象都找他做手术,受到群众好评。
在集体年代,家中有一个拿工资的人,日子可算是“小康”了。
黄小兰在四姊妹中是老大,同龄的女娃娃上完小学就没继续上学了,而黄小兰的父亲还供她读完了高中。
“小时候,同村的孩子没鞋穿,冬天也是光着脚,而我们四姊妹都穿着胶鞋。”说话时,黄小兰脸上荡起了笑容。
“一家人的生活靠黄明泽供养,四个娃儿过着别人羡慕的生活。老黄突如其来的疾病改变了这一切。”黄小兰母亲魏文珍岔开了话题,还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父亲瘫痪女回家
“为使我爸的病情得到好转,我到几家大医院请教了许多老中医,查阅了大量有关脑出血方面的资料。”黄小兰说。
2003年1月6日,正在高阳镇计生服务站上班的黄明泽突然昏倒在工作台上,吓坏了所有的工作人员。
远在广东打工的黄小兰得知父亲病倒的消息,赶紧坐飞机回家,赶往三峡医院。
三峡医院的主任医师刘明冬告诉黄小兰,黄明泽患脑溢血,生命也有危险,做好心里准备。
母亲弟妹哭成泪人,可黄小兰不死心,要求医生挽救父亲生命。
“这次脑出血,我爸住了两个多月的院,病危通知下了三次,经过医生的抢救,保住了生命。”
放弃高薪回娘家
黄明泽躺在床上,全身只有头部能动,说不出话。床是一张升降床,上面收拾得很干净。
黄小兰的母亲魏文珍说:“这么多年来,全靠大女儿照顾,特别是晚上还要起来几次给她爸喂药喂水,真是苦了她。”
突如其来的厄远,让黄明泽无法接受现实,躺在床上终日以泪洗面,并一度想轻生。见到父亲有轻身的举动,黄小兰一把拉住父亲的手说:“您瘫了,我就当你的拐杖,尽心照顾您;有儿女们在,您还怕什么。”看着躺在病床上的父亲,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着黄小兰的心。
也许,“爱”字从来没有从黄小兰的嘴里吐出,可她把“爱”解读为一种责任,一种对父母的孝心。
于是,黄小兰辞去东莞慧瑶电子厂生产车间主管的职务,放弃每6500元的高薪,回到娘家照顾父亲。
几年没睡安稳觉
一段时间,因黄明泽大小便失禁,屎尿经常拉在被褥上。
为方便照顾父亲,想到母亲身体也不好,黄小兰在父亲的床前加两条凳子,铺上几块木板,和母亲一起睡。
从此,母女二人能换照顾黄明泽。
每天一大早,黄小兰起床做饭,给父亲洗漱、喂饭。晚上照样起来几次,给父亲端屎端尿,12年从未间断,毫无怨言。
刚开始,黄小兰怕父亲一个人在屋里闷,还给父亲买了个收音机,专门收新闻父亲听。
白天,黄小兰每隔半个小时给父亲按摩一次,晚上,黄小兰特地买来闹钟,放在床前,定时起来给父亲捶背。几年来,黄小兰没睡过一次安稳觉。
寒来暑往,花开花谢。黄小兰在父亲床前侍候了十二个春秋。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老人身上总是干干净净的,不仅从未得过褥疮,而且房间里也闻不到一点异味。
侍候父亲不觉累
“父亲的饮食得精心制作,细心调配。”黄小兰说,早点如果做了枣泥煮稀饭,午饭就做鸡蛋面糊糊,晚饭就做罗卜豆腐香菜馒头糊。
别小看这些吃的东西,做起来还挺复杂的。
每顿饭做好后,黄小兰都要一勺勺给父亲喂,由于父亲说不了话,既怕被饭烫了,又怕饭太凉,吃了伤胃。于是,黄小兰就用嘴唇试一试,热了吹一吹,直到合适的温度。
黄小兰说:“伺候父亲,我不觉得累,不管怎样,我要一直伺候父亲自然离世!”
采访完黄小兰, 笔者感悟到,孝道不是在语言上,而是在行动中,也许,黄小兰的孝道就是最好的证明。
(文图 刘益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