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县司法局在法律援助工作中,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落脚点和切入点,狠抓法律援助便民接待窗口建设,着力打造“零距离便民”法律援助服务。据统计,今年以来,该便民服务窗口接待咨询2800多人次,占全县法律援助咨询总数的85.6%;在服务窗口申请受理的法律援助案件672件,占全县法律援助案件总数的80.29%。
改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
县司法局在办公大楼临街一面的第一层,租用门市设立云阳县法律援助中心便民服务窗口,将办公楼第三层所有办公室全部作为县法律援助中心业务用房。办公区域实行功能划分,设律师值班接待室、会谈室和“148”法律咨询专线,并配置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照相机等先进齐全的办公设备。此外,在全县各司法所也设立了法律援助便民服务接待站,在各社区设立了法律援助便民服务联系点,由此在全县形成了三级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网。
目前,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配备了11名专职工作人员,每名工作人员每周轮流到服务窗口值班半天。值班人员被要求做到“五个一”和“五心”服务,即“一个微笑、一声问好、一个座位、一杯热水、一个答复”和“热心、用心、贴心、耐心、爱心”。值班人员还须坚持向前来咨询的群众发放《咨询登记表》、《受理咨询反馈意见表》、《法律援助服务监督卡》,《云阳县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单》。此外,在服务窗口醒目位置,还张贴了法律援助流程图,公示《岗位责任制度》、《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制度》、《投诉处理制度》等制度规定,并在局政务网站公示值班人员姓名、值班时间、联系电话等信息。这些措施体现了法律援助中心的人性化服务,努力让群众满意。
让受援人感受到“零距离”
各种措施的推出,使县司法局的法律援助工作实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真正做到了“零距离便民”。
今年1月6日,鱼泉镇三星村村民邓某按照《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单》上的联系方式,拨通了县法律援助中心便民服务窗口的值班电话。邓某在电话中称,2000年5月29日,他到本村某煤厂从事井下采煤工作。2007年8月,在体检中发现肺上有问题后,被煤厂通知回家休息。近年来,他经常咳嗽、气短并伴有胸痛,到医院检查,发现患有尘肺病,为煤工尘肺三期,后被认定为工伤,伤残等级为三级。邓某咨询值班人员,他可获得哪些赔偿。
法律援助中心了解邓某的情况后,立即指派援助人员办理此事。承办人员调查收集相关证据,及时提出仲裁申请,先后通过劳动仲裁、一审、二审程序,最终帮邓某获得40余万元的工作赔偿。邓某拿到二审判决书后,感慨地对承办人员说:“现在的政策就是好,没想到足不出户就能申请法律援助服务!”
邓某凭一张《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单》,足不出户就申请到了法律援助,其实,群众感受到的“便利”还不仅于此,今年6月,一位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士凭一个电话预约,也获得了法律援助。
6月21日清晨,青龙街道明德社区居民曹继明在上班途中遭遇车祸身亡。噩耗传来,其子曹守权悲痛不已。由于母亲年迈,自己身有残疾,为了父亲的赔偿事宜,曹守权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6月28日,一筹莫展的曹守权经人指点,怀着试一试的想法,拨通了县法律援助中心便民服务窗口的值班电话。值班人员听完曹守权的述说后,根据他反映的情况,告诉他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并可以为他提供上门服务。
接着,承办人员前往曹守权的住处,上门受理其法律援助申请。后来,经过承办人员多次奔走、协调,曹守权一家获得50多万元赔偿。
开辟法律援助“绿色通道”
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对老年人、残障人士和农民工等群体,开辟了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其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实行优先受理、优先指派、优先办理、优先回访。
今年9月,鱼泉镇某煤矿因资金周转困难,煤矿被迫停产,煤矿老板躲债外逃,导致煤矿拖欠30多位民工的工资无法兑现。民工们先后到县信访办、劳动监察大队等部门上访。此事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鱼泉镇的社会稳定造成较大影响。9月21日,甘国太、叶选菊、伍先友、邬诗秋、李成全等18位民工在县劳动监察大队的建议下,来到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窗口申请法律援助。接案后,县法律援助中心高度重视,立即开辟“民工讨薪维权绿色通道”,简化受理审批程序,当即受理快速指派,为18位民工提供法律援助。
当日,法律援助中心到县人民法院第四法庭立案,法院受理后,高度重视,在短期内开庭审理并作出判决。最终,在县法律援助中心的法律援助下,18位民工成功讨薪30多万元。
(记者 李旭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