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隆冬时节,石门乡清溪村桑枝菌基地里,十几名贫困户正在忙着采收桑枝菌。
“在家门口务工,既照顾了家里,每月还能带来1000多元的收入。”这些扶贫户说。
来自县就业局的一份资料显示:2015年初,在云阳12.57万贫困人口中,劳动年龄段内贫困人员占6.03万人,劳动年龄阶段内未就业人员1800人。
一年来,我县在开展脱贫攻坚行动中,把解决贫困群众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突破口,坚持“就业扶持一批”的原则,依托就业扶贫信息化系统,实行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拓宽就业路,从而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据统计,2015年共帮助1260名贫困人员实现就业。
强化培训促就业
“通过就业培训,学到了实用技能,让我有机会找到了一份合适工作。”1月7日,在人和工业园区一家工厂上班的精准扶贫对象彭红羽高兴地说。
彭红羽是人和街道桃园社区人,丈夫患病,孩子读书。要技术没技术,要资金没资金,这个家庭因此成为建卡贫困户。但通过街道干部的帮扶,彭红羽学得了一手烹饪技术,顺利进入工业园区一家工厂给工人煮饭,每月有了1000多元的稳定收入。
“找不到就业路子,就看不到致富希望。”县人社局副局长王平说,在贫困人口中,有许多富余劳动力都因缺乏一技之长而待业在家。
“‘授人以渔’是云阳扶贫攻坚‘就业扶持一批’的鲜明做法。”王平说,通过对贫困人员的技能培训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成为精准扶贫工作有力抓手。
据了解,云阳在“就业扶持一批”工作中,按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脱贫攻坚任务的总体要求,坚持对贫困人员“应训尽训”,提升就业扶贫对象技能,切实加强就业培训工作,逐步实现有条件的贫困户“一户一人一技能”全覆盖。
在开展培训中,云阳的具体做法是,采取理论知识讲授、实际操作训练和实地观摩等多种形式相互穿插进行,使扶贫对象快速掌握知识技能、拥有一技之长。培训结束后,将合格人员输送到企业、产业基地等上岗就业。同时,还会同劳务部门,对有外出务工需求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单位,做到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帮助他们成功就业、增加收入,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截止目前,云阳已将贫困对象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就业技能、就业愿望等基本情况,全部录入就业扶贫信息化系统进行管理;已将全县30余家就业培训机构进行了整合,针对全县3856名就业扶贫对象提供个性化培训,帮助和指导有创业愿望的贫困人员选择创业项目;全年对2100名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等开展42期就业培训,通过培训,帮扶1000余名贫困人员实现就业创业,落实贫困人员培训费用84万余元。
担保贷款助创业
“有贷款政策通道,我儿媳的面馆生意一定会越做越大。”家在盘龙街道柳桥社区的熊尚绳老人高兴地说。
熊尚绳是一位老党员,但因为儿子是残疾,这个家庭陷入贫困。熊尚绳不等不靠,鼓励儿媳于2015年在盘石步行街租了个门面,做面馆生意,走发家之路。
“生意不错,但门面太小,人手也不够,想要更大发展,资金受到了限制。”熊尚绳说。
针对熊尚绳老人资金难问题,街道社保所及时上门给他们做了政策宣传,并告知他家,可以申请小额贴息贷款,解决资金难题。
在脱贫攻坚行动中,云阳帮扶干部通过走访了解,发现不少扶贫对象有创业想法,但都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如愿。于是,云阳就把帮扶贫困对象自主创业作为扶贫的主要措施,通过小额贴息贷款,帮助解决他们创业资金上的难题,鼓励贫困劳动力以创业带动就业。
据了解,一年来,云阳共发放创业担保贴息贷款扶持资金1410万元,146名扶贫人员实现自主创业。
拓宽岗位稳就业
“感谢党委政府,让我们这个家又重新燃起了希望。我今后一定努力教书育人,让爸爸妈妈过上幸福生活,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人才。”1月8日,记者电话采访还在重庆第二师院读大三的张婷婷时,她如是说。
张婷婷的老家在平安镇牛门村7组,68岁的父亲患有眼疾,母亲患有严重胃下垂、腰椎间盘出等疾病,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是张婷婷的弟弟在外打工。
但这个家庭也是幸运的。在脱贫攻坚行动中,作为贫困大学生,张婷婷通过帮扶干部了解到县里有专门针对贫困家庭子女就业优惠政策,于是通过县里2015年年底的公招考试,与南溪一所中学签约。张婷婷通过今年上半年实习后,在9月就可上岗。
我县在“就业扶持一批”工作中,创新举措,以宣传落实政策、开发岗位和创建充分就业村为重点,扎实开展贫困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和做好农村贫困人员稳定就业。
据了解,在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增加安置岗位容量方面,云阳计划在2015年—2017年期间针对贫困人员开发公益性岗位900个。2015年,云阳完成首期针对性就业贫困人员开发的公益性岗位6个种类,优先安置“4050”人员、低保家庭就业贫困人员220人、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110万元,帮扶贫困人员转移就业657人,创建县级充分就业村(贫困村)36个。在扎实开展贫困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云阳从2014年起,就为贫困生专门开辟绿色通道,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岗位,2015年全县98名贫困高校毕业生,除13名根本无法联系外,其余85名都进行了一对一的跟踪服务,并对8名有就业需求又无岗位的学生进行了社区及就业社保协管员安置,贫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基本实现了100%。
(图文 记者 李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