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陈德元在做饺子皮 |
古都西安。凌晨六点,天色未明,寒风刮面,冷透肌骨。不少市民还躺在温暖的被窝,沉浸在梦中。而此时,长安街智慧城商业小区的一家“重庆鲜面店”已是灯明火亮,店主李道安、陈德元夫妇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家面店,店面不大,三四十平方米,前后三间:外面一间摆柜台,陈列了各种面制品;中间是加工间,装了一台压面机和切条机,墙角堆满了成袋的面粉;后面一间是卧室。
和面、压面、切条……李道安夫妇和店员小王,三人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第一次创业失利
李道安夫妇二人都是云阳县鱼泉镇人,李道安有30几岁,已与面条打了十几年交道。16岁时,他便出门打工,在宁波一老乡开的面坊帮工,从此成了云阳“面条大军”中的一员。
在宁波打工期间,李道安认识了同乡女孩陈德元,两人互生情愫,成了男女朋友。打了几年工,眼见人家开面坊赚了钱,两人也跃跃欲试,想自己做。于是,1999年,李道安和陈德元结婚后,就在宁波开了一家面坊。
可不曾想,天有不测风云——面坊开了一年便关张大吉。陈德元说,那时她夫妇俩缺乏经验,压干面卖。但是,干面每斤只卖一角左右,利润很低,而且干面的固定客源少,需主动上门推销,竞争很大。所以,最后亏了8000元,不得不关门歇业。
无奈,夫妇俩迫于身无积蓄,只好继续打工,积攒点本钱再作打算。那时打工收入低,李道安每月的收入只有四五百元,陈德元好些,每月有千把元。小两口精打细算,省吃少用,把李道安那部分收入用于生活开销,陈德元那部分收入就存起来。他们不甘心打一辈子工,希望有朝一日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