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叶镇吉庆村的空气格外清新,波光粼粼的鱼塘周围农家房舍错落有致,环境优美,全村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年来,吉庆村聚焦脱贫攻坚,凝心聚力,着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造,贫困发生率由10.6%降至1.3%。如今,吉庆村产业繁荣兴旺,群众致富信心满满,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基础设施一揽子


“以前一到夏天,水管里都没水了,要到几里外去挑水吃,你说我一个残疾人怎么办嘛。”一说到吃水的事,身患残疾的村民彭成术笑得合不拢嘴,说着他拧开了家门口的水龙头,接上一捧干净、清凉的自来水洗了把脸。“现在我不光有自来水喝,村里还给我安排公益劳动,每天沿着水管巡逻、检查水管有没有破损,没想到我这个残疾人也能为村里出份力。”

“过去,每到夏天,主要是饮水池、水管长期处于无人管的状态,导致饮水池里没水、水管破裂、水质变差。”村支书尹江云告诉记者,经过多次研究,吉庆村决定由村集体出资修建、整治20口人饮水池,修建了10口饮水过滤池,水管牵到农户家,还安装了水表、闸阀等,由水务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对饮水系统进行集中管护,让300余户农家1000 余名村民吃上了安全水。如今,村民家家户户水龙头进行了重新安装,日常管护也交给水务公司了,再也不用担心没自来水吃了。

想要富,先修路。“刚刚到村里来驻村的时候,村里大多都是泥巴路,还有很多小组没有通公路,我们去走访的时候,经常就是一身的泥浆。”回想起三年前刚刚到村里的情况,驻村工作队队长谭云繁感慨万千。“路都不通,别说发展了。”为此,谭云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吉庆村村支两委想方设法把天堑变坦途。实地勘验、打报告、筹措资金……在谭云繁和村支两委的不懈努力下,三年来,吉庆村新修公路11公里、人行便道13公里,硬化公路12公里、人行便道15公里。村民欣喜地发现,村里的“血管”通了,家里的土货卖得出去了,车能到家门口了,满身风尘的日子终于过去了。彭成术说,现在出门都是水泥路,我这个腿脚不方便的人也能出门散散步。

物理道路通了,也得让村里走上网络快车道。“老辈子,上回网上买的那件衣服穿不得要拿来我们给你换哟。”谭云繁提醒前来办事的村民,考虑到越来越多的村民需要网购,驻村工作队干脆把办公室改造成了一个网络代购服务站。“刚开始的时候,村民觉得网上买卖东西不靠谱,不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来得放心,自从村里通了4G和宽带后,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找我们在网上买东西了。”谭云繁说。



牵住产业牛鼻子


作为云阳县深度贫困村之一,吉庆村位于海拔500~1000米的高山之中,恶劣的地理条件让村里不少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流失、土地的撂荒让吉庆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壳村”,如何如期实现脱贫摘帽成了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面临的首要问题。

“发展产业才能牵住脱贫攻坚的‘牛鼻子’,把输血变成造血只能依靠产业。”吉庆村支部书记尹江云深谙发展之道,同驻村工作队一道率先把党组织建到实体经济产业链上,谋划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力量,把组织引领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绘就了产业新蓝图。

“家里两亩荒地流转给油橄榄园,我和妻子长期在产业园里打工,加上年底的分红和公益岗位的收入,我也从以前的做小工变成了大工头,一年下来家里的收入有4万多块钱呢。”脱贫户徐太贵掰着手指告诉记者,“这可是以前做梦都没有想到过的好日子啊。”


他口中所说的油橄榄园,是2018年吉庆村结合地理条件新发展的油橄榄生态产业园,种植优质油橄榄5万余株,丰产后年产值达1600万元。该园采取“三权分置”的形式进行,让村民变身股民,分红模式为公司51%、农户40%、村集体9%,一举三得。“为了保障老百姓的收入,村里充分运用政策,打一个组合拳,农户不光能享受退耕还林的一些补助,还能够在产业发展起来过后实现分红,农户实现了双丰收。”尹江云说。

目前,吉庆村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突破土地制约发展的瓶颈,土地撂荒率从60%以上下降到不足15%,已基本形成以1000亩油橄榄园、500亩核桃种植园和近300亩水产园为载体的“一带十园”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覆盖贫困户实现了100%。得益于产业的欣欣向荣,集体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8年吉庆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5.6万元,利用集体经济的发展让民生保障更加有力,为贫困户提供了更多的公益性岗位。



探索增收新路子


“吴嬢嬢,村里决定让你的豆腐作坊成为家庭农场的示范点,以后啊,你可以天天都能打豆腐了。”刚刚吃完午饭的尹江云来到脱贫户吴家翠家中,与她商讨家庭农场建设的发展之计。吴家翠已经打了20多年的豆腐,靠着一手祖传的手工豆腐工艺,养育了三个子女,更撑起了一个家。“要得,你们说啷个搞我就啷个搞,我一定不辜负村里的信任。”吴家翠一口答应。

“村里现在已经没有土地发展产业,要增强群众的内生动力,就要探索出更多的增收路。”尹江云边走边说,“不能停留在贫困户到脱贫户这一步,要把他们变成致富能手,那就只能走家庭农场。”按照尹江云的设想,以吴家翠的手工豆腐为例,一旦家庭农场正式形成,豆腐产量至少翻三倍,生产的豆腐由镇、村统一售卖,乘着消费扶贫的东风,卖豆腐的收入能从1万余元增加到3万余元。


尹江云给记者理了下思路:“一个家庭农场的形成,是一个链式反应,豆腐产量高、卖得动,就需要更多黄豆,贫困户种的黄豆不愁销,还能到农场里去打工,又是一份收入,一条立体化产业链就形成了。”目前,吉庆村选择了5户村民进行试点,以院落为中心打造家庭农场,由后叶镇给予部分资金支持,村支两委和工作队进行全力协助。

此外,吉庆村在探索村民增收的路上抢先一步,开展股份合作、固定分红、建园招商、建园还园等近十种模式,激发成功人士返乡投资热情,以800万贫困村资金撬动了社会资本投入约3000万元,为吉庆村的发展打了一针强心剂。

不远处,美丽的新农村安置点倒映在波光粼粼的鱼塘中,村民围在喷泉旁拉起了家常,他们仍然是土生土长的吉庆人,但吉庆村已经换了天地。



记者手记:

路灯亮了,腰包鼓了,环境好了,精神面貌变了……记者透过一张张笑脸,看到了属于吉庆村的“变形记”。

三年来,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用心、用情、用力”,完善了一揽子的基础设施,牵住了产业的牛鼻子,探索了增收的新路子,而最大的变化,是村民思想的变化,贫困户积极融入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把等靠要的思想变成了自力更生、不等不要的内生动力。

雄鸡一唱天下白。决战决胜时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吉庆村将依托完备的产业结构,持续发挥产业“造血”功能,探索更多增收的途径,实现真脱贫、高质量脱贫,为乡村振兴打好基础,让老百姓也演上一出“变形记”。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如今,已经逐渐摸索出脱贫之路的吉庆村,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委干部的带领下,必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记者 刘浮生 徐磊磊)








Copyright © 2008-2016  云阳网 版权所有  主办:云阳县委宣传部  承办:云阳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