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文明乡风 激发内生动力

“广大父老乡亲:……为提升泥溪良好形象,镇党委、政府将和广大父老乡亲一道,在全镇持续开展乡风文明行动和清洁家园行动,大力提倡孝老爱亲、邻里和谐,不大操大办、不整‘无事酒’,树立文明乡风……”

这是泥溪镇党委、政府向全镇群众发出的《“建设美丽泥溪·乡风文明”倡议书》。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泥溪镇党委、政府发现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村庄院落环境脏乱,农村大操大办之风盛行。于是,镇里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摆脱贫困首要不是摆脱物质贫困,而是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要有先飞的意思、先飞的行动”,借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契机,紧扣“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目标,全力打造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建设美丽泥溪·乡风文明”行动,整治农村人居环境,遏制大操大办,举行“五星家庭”评选,引导贫困群众养成健康文明习惯,进一步激发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在石缸村1组,贫困户吴桂余看着家门口挂着的“五星家庭”牌子,脸上笑盈盈的,心里美滋滋的。在全镇举行首届“五星”评选时,她家就无可争议地得到了满票。

吴桂余家原住在山上,三间破旧的土坯房,多年风霜雨雪,早已把墙面剥蚀得满目疮痍。虽然穷,但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始终不会改变。自全县吹响脱贫攻坚的号角,在政府帮助下,吴桂余与丈夫便振奋精神,向贫困宣战。夫妻俩先后购买了8头母猪仔及1头公猪,进行能繁母猪养殖;并在猪圈之上加盖了一间小屋,同时进行配料加工。随后,又借助山场优势,买来1头母牛饲养。2016年,她家毛收入达到近6万元,当年就脱了贫。也就在这一年,她家因享受异地扶贫搬迁政策,终于搬离山间土屋,住进山下的三层“小洋楼”。

自从搬到山下,吴桂余不仅精神面貌变了,甚至连思想意识也变了。“住在山上的时候,要说像山下一样跳坝坝舞、穿鲜艳一点的衣服,哪敢呐!总觉得羞人呢!——到了山下,却不一样了。”在她看来,住在山下,跟城里几乎没多大区别。这里不是城市,却胜似城市,有城市一样整洁的街道,有城市一样漂亮的房子;但这里有的,城里却不一定有,比如优美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每天傍晚,吴桂余便会约上邻居大婶,沿着如水洗过一般的宽阔街道散步,最后来到河畔的广场上。河对岸即是3A景区农耕故土园,两岸一桥相连,每当华灯初上,两岸的大妈大婶、大叔大伯就聚到河畔广场上跳起坝坝舞。这时,吴桂余便会跟在后面,尽情地舞动着腰肢。有时候,她们几个妇女也约起到村里的“梦想课堂”听听夜课,“充点电”,了解一些“国家大事”。她还加入了村里的志愿队,说也该是自己回馈社会的时候了。

吴桂余一家七口人,除了她和丈夫,膝下还有“五朵金花”,大的两姊妹已出嫁,余下的三个,一个在读大学,一个即将进入大学,一个在念高中。老大老二回娘家时,给母亲买来唱K歌的话筒,鼓励母亲说:“有了新的生活,就要有新的生活状态。”叫母亲别怕人家笑话,大胆地唱。尚在念书的三姊妹,假期回到家,主动拖地、洗碗、洗衣,为母亲分担家务。

短短几年,吴桂余一家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几年,她家年收入都保持在6万元左右。照现在的境况,她本可歇下来,只需待在家里做做家务、做做饭便好,但她仍然得空就随丈夫去山上老房子养猪、养鸡,干农活。

“‘脱贫致富’,脱贫不是最终目的,还得尽快走上致富之路。”吴桂余说,现在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这么好,家家都在往前赶。各家各户的表现要打分评星,还要堂堂皇皇地贴在墙上公布。这还不算,各家的表现几个月一积分,达到了标准就可以兑换奖品,肥皂、洗衣粉、米面粮油啥的,都可以兑。哪家都有个面子,生怕落人后面。评起了的脸上光荣不说,就是找媳妇、放婆家都要俏得多。她双掌相握,紧紧一捏,说:“现在村里的人都在比起干,我们肯定也要继续努力,干得更好!”

正如吴桂余所言,如今的石缸村1组已成为泥溪镇乡村振兴的样板。这里的房子依山而筑,黄墙碧瓦、错落有致。每到春来,繁花似锦,蜂蝶飞舞。每幢房子外墙上,都有一则摘自《论语》的名句或是脱贫攻坚宣传口号,诸如“不学礼,无以立”“幸福都是干出来的”。据介绍,这个点子出自该镇党委书记,其目的是要将这些名言警句作为箴言化育民众,提高全民素质。

时下,这里正在修渠引水,借以营造泉水绕屋的佳美图景。驻村干部李双俊说:“有了水才更有灵气,才真正完美了。”近两年,这位来自县交通局的驻村干部,见证了石缸村的变化,见证了泥溪镇的变化,见证了这里广大群众的变化,这些变化令他由衷地感到欣慰。

(记者 李旭忠)

Copyright © 2008-2016  云阳网 版权所有  主办:云阳县委宣传部  承办:云阳报社